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快报 >> 中等职业教育如何盘活“为农”这盘棋

中等职业教育如何盘活“为农”这盘棋

来源:中国杨凌农交所时间:2015/1/6 14:32:33浏览量:1打印收藏

  一方面是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一方面是新型职业农民渴望接受教育培养,却因“超龄”、不能全日制在校学习等因素,享受不到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难题和矛盾如何破解?近期,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

  这个试行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有哪些特点?对解决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农村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文新和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俞启定。他们认为,方案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农民和农民的子女一起培养——

  通过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持续性问题

  《培养方案》中招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一般在50岁以下”,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

  “这是结合涉农专业招生形势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现状提出的。80后的农村出生的孩子80%以上没有务农经历,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而大量务农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想学习,却因为年龄大而被排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培养序列之外。”俞启定说,通过这次招生对象的重大改革,精选一批在职务农的骨干人员,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提升其素质的同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

  徐文新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设计,农民和农民的子女一起培养,兼顾现代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使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梯队,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四化同步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新农村建设有持续的人才支撑。

  避“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开拖拉机”——

  通过“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等系统改革,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

  俞启定告诉记者,《培养方案》在基本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特别调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的比例为1:1~1:2。”采取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教学形式,化“农学结合”,加与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鼓励学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加与产业的联系,注重借助产业、行业的资源,共同“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而且配合基本学制、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符合“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原则的综合配套的改革。

  徐文新认为,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在职农民学习规律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的特点,而且让全日制在校学生多接触现代农业、了解产业发展前景,便于激发后继者的学习意愿,培养职业兴趣,引导未来从业创业方向。基于产业、服务产业,同时依托产业,在保持专业性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的教育培养资源,彻底克服“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开拖拉机”的与实践、与产业脱节的低效率、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式,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克服“九龙治水”,建立农民学分银行——

  通过“学分制”的设计,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同性问题

  《培养方案》规定“学时与学分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在有效学习年限内,累积修满170学分即可毕业”,进而对“认定学分”做了相应的安排。

  俞启定介绍,确定了“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从业经历”三大类二十个小类的认定学分设计,提出了在地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性农民学分银行的构想,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这种设计使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农民的培训、学习成果都能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并且有较为为详细的分值规定,可操作性较。

  徐文新认为,这种设计以“学分”与“学时”对接,对农民相应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区域协同,打破所有制、部门的限制,在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内推进教育培训资源集群,克服“九龙治水”的弊端,使不同部门的各级各类农民培训资源得以整合、优化,使农民接受的培训与自己的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形成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达成较好的效果。

  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双重需求——

  通过开放、灵活、互通的课程设置,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能力素质复合性问题

  《培养方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以及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分成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五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并将三大类的课程进行开放式设置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而且,“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能力拓展课”。

  “这样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农民现实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双重需求,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普遍性和区域、农民生产的特殊性、专业相对稳定性和产业域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变化的矛盾。”俞启定表示,这符合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业互融、城乡一体的特点,使农民具备多种能力素质,拥有较大的职业选择、转换、发展的空间。

  在徐文新看来,应该从更高层面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激活农村活力、增加农村生活魅力角度,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先应该把农村作为实现梦想的地方、把农业作为创业的产业。其次,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学会技能和本,能够顺利在现代农业域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有用之才,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呼吁政府加大投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多元投入体系——

  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相关经费支出结构,按一定比例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多元投入徐文新呼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政府财政投入是主渠道,各级政府分层次、按比例筹措资金。各级政府要调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逐步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投入,用于支持紧缺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等,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徐文新认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应创新投入模式,多渠道筹措经费。调整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扶贫等有关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并按一定机制从经费上支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多样化培训。建议出台要求各级财政拿出土地出让收益一定比例(建议可考虑在5—10%)专款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政策,作为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福利,并逐步明确征缴方式、分配机制、使用方向、资金管理等相关规定,通过土地这一农民大的财富和农村大的资源的产出,来分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使农民获得长久、可持续的利益和发展。

相关资讯

    信息正在更新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26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换一张 *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推荐

  1. 天芪生物帮扶的野生子洲黄芪到底怎么样?
  2. 想要有效增体质,必看的子洲黄芪健康攻略
  3. 对于用眼过度的年轻人,你的生活习惯中可能缺个“它”
  4. 健康饮食篇|子洲黄芪助你开启全新的养生之路
  5. 面对复杂的黄芪市场,如何辨别子洲黄芪?
  6. 早餐很重要,健康的早餐从子洲黄芪开始
  7. 子洲黄芪提醒您春季养生的几大禁忌,切勿盲目养生
  8. 子洲黄芪告诉你:有哪些养生方式是你看不下去的?
  9. 没有那么多套路,子洲黄芪就是好喝且健康的养生茶
  10. 子洲黄芪茶让您喝的安心、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