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毛尖茶发芽后,都匀市的茶农们进园采茶。
今年春天,黔南州各地农村农民种的作物与往年相比有点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原本应该在4月份种植玉米的土地上种上了蔬菜、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在都匀,刚种下的毛尖茶迎着春风茁壮成长;在福泉,原本种玉米的坡上即将种上产值更高的百香果;在长顺,农民正在精心管理嫩嫩的蔬菜。
这些经济价值远高于玉米的蔬菜、水果、茶树将大大产生更高的产值,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2018年,黔南州将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不低于400万亩以上。
迎着春风播种希望,我们期待硕果满枝的秋天。
都匀:山坡遍种毛尖茶 幸福生活节节高
2月26日,春日的阳光和煦地洒满了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层层叠叠的茶园。阳光下,深绿色的叶片泛着点点亮光。“这是茶树在‘攒劲’呢,不到半个月,嫩绿的新芽就能冒出来啦,好看得很。春茶一采,我们茶农今年的大部分收成就有着落啦。”看着满坡的毛尖茶园,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笑出了声。
“今年我们的茶园冬季管护做得好,茶树长得壮,春茶产量应该不少,收入少不了。”在茶园务工的65岁村民张永凤笑着接过话茬。
2017年,张永凤和儿子杨开鹏在合作社上起了班。“我的工作主要是管护茶园,儿子炒茶。春天的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有5000多元呢。”靠着这片茶园,去年母子二人成功脱贫,还修起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子。“种茶可比种包谷赚钱多了,要是村里还在种包谷,我们没到茶园来打工,也不晓得好久才能修新房子,过好日子哦。”
拔掉玉米秆,种上毛尖茶,都匀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据显示,2017年,该市完成新建茶园面积8032.67亩,全市茶园面积达37.53万亩。同时,完成幼龄茶园、低产茶园改造3万亩,占全市改造茶园面积10万亩的30%。玉米少了,毛尖茶多了,这让像张永凤、张光辉一样的茶农收入节节攀升,生活越来越好。
“以前,村里的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包谷地。大家种包谷要育苗、移栽、施肥、除草,包谷成熟了之后还要一筐一筐背回家,辛辛苦苦一年,一亩包谷还见不到1000块钱,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张光辉回忆。
2005年,张光辉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2008年,他承包退耕还茶农户100多亩茶叶,组织8户茶农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茶园面积5423亩,其中有机茶园6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400余亩),股份制社员46户,合同订购茶叶社员340户。“每亩茶园每年的产值在3000元以上,去年,我们的社员多分到了10万元的红利。如今,家家不愁吃穿,生活滋润,这样的好日子大家在种包谷的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张光辉说。
如今,60户112名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张光辉说,要让大家都富起来,不能只盯着茶园,还要围绕“茶”字做好文章。
为了做大“茶文章”,2017年,张光辉走起茶旅结合的路子。如今,合作社的农家乐、客栈开得红红火火,张光辉说:“春天、夏天的时候,一到周末,客房爆满,去年估计旅游收入有100多万元。”
尝到茶旅结合的“甜头”,今年,张光辉又投资了500万元,新修了一栋酒店,整合茶园、湖泊、农特产品等资源,继续走茶旅结合的路子。
“酒店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明黔茶庄,预计在今年6月都匀市毛尖文化节之前开业。”张光辉笑着说:“到时候除了种茶、采茶、加工茶,村民们还能在酒店、饭店、山庄里打工,增加收入渠道。”
福泉:开心农场创业忙 精品水果富农家
陆坪春来早。这几天,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的农民开始整理土地里的杂草,修剪百香果的枯枝。陆坪镇是福泉市的百香果种植基地,近年来,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了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过去我们家的土地主要是种植玉米,一年到头一亩地收不到1000元,如今我们利用自家的土地与公司合作,种植百香果,一亩地每年能收入6000元左右,还能就近务工。”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的村民刘晓英高兴地说。
村民刘晓英所说的公司是福泉市开心农场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杜杰是福泉市开心农场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之一,2016年,杜杰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在外打拼多年谋就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福泉,开始百香果种植事业。为此,妻子还和他两个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2017年,杜杰和陆坪镇的几位朋友一起,多方筹措资金120多万元,合伙成立福泉市开心农场生态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4月,种下了批100多亩百香果。当年10月,百香果喜获丰收,除去人工费用等成本,100多亩百香果赚了近百万元。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5个合伙人更添信心。农村是一片创业的热土,我将扎根家乡,努力将百香果产业做大做。”杜杰充满信心地说。
杜杰创业成功及百香果在市场走俏只是福泉市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助力全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为破解产业发展的富民瓶颈。近年来,福泉市按照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和“硬仗”的要求,结合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梨、茶、畜”三大主导产业。同时,不断鼓励乡镇根据实际发展果蔬等特色产业,实现乡镇有园区、村村有企业、组组有合作社、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项目“五个”全覆盖。2017年福泉市梨种植面积达12.5万亩,覆盖贫困人口3844户12863人;完成新增茶叶种植1.5万亩,覆盖贫困人口868户2642人;完成秋冬蔬菜种植9882亩,覆盖贫困人口853户3320人。完成畜牧业养殖牛、羊、生猪存栏数35.8万头(只),出栏21万头(只),覆盖贫困人口5422户12211人。
下一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福泉市将加大实施农业“234”产业发展工程力度,依托温氏集团、大北农等重点优势企业,加快农业融合发展,新增金谷福梨2.4万亩、都匀毛尖2万亩,生猪出栏60万头,生产无公害饲料30万吨。突出“三变”导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经济服务体系,推动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打造2个“田园综合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长顺:蔬菜春吐绿 利益联结共发展
2月24日,春风拂过长顺县鼓扬镇鼓扬社区千亩蔬菜基地。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在蔬菜地里劳作。
鼓扬镇党委副书记柏章策说,连片的蔬菜基地分成两半,其中的1200亩引进贵州黔顺永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采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种植蔬菜。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量大,企业能吸纳大量的村民就业,用工量多时每天有300人到基地务工,成品蔬菜主要销往沿海地区或出口东南亚;另外的1000多亩由农户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种植。
“现在种蔬菜每年的收成不错。”正在地里干活的48岁村民韦广志说,他家的田土共有4亩,在种蔬菜之前,都是以种玉米、水稻为主,由于家里地少人多,每年种的粮食不够吃,为此还租了别人家的地来种玉米。原来每年种5亩多玉米,每亩产量七八百斤,收入不到1000元,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所剩无几。
2015年,村民们积响应政府号召,将各自的土地进行调整,集中到一起,展开了种蔬菜“运动”。
当年,韦广志和同村村民李洪昌联手,向村民们租了184亩地种植白菜、菜心、香葱等,当年收支持平;第二年土地增加到212亩。如今,每亩蔬菜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每公斤按2元的价格算,每亩蔬菜一年的收成有3000元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后,鼓扬镇的种植业发生很大变化。在深山区、石山区的鼓扬镇交麻社区,全村没有一块成型的田。村民邹云凤召集本村34名妇女成立了长顺县联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村民们流转了530亩地种植糯玉米。
“我们这里全是石山,又缺水、土壤又薄,以前种的常规玉米,每亩只能收三四百斤,现在改种糯玉米、土豆。”邹云凤算了一笔账,如果种糯玉米,每亩产量少也有2500公斤,1.6元1公斤的价格,每年有4000元的收入,而且还可以种两季,收入可比原来高多了。
以“平台公司+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鼓扬镇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按照平地发展蔬菜、百香果、巨菌草种植为主,山地、坡地以发展苗木国槐、花椒种植、红椿种植为主的原则,已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062亩。
2017年,长顺全县共完成蔬菜种植3.35万亩(含复种),建有20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22个,其中500亩规模以上蔬菜种植基地15个,基地面积共1.2万亩。目前全县在田蔬菜达0.9万亩,主要以种植菜心、芥蓝、莲花白、白菜、莴笋、萝卜、蚕豆等品种为主,长顺蔬菜种植正风生水起。
新闻提示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黔南大地上,人们迎着春天的阳光里在黄土地上播种一年的希望。不同的是,今年,人们种的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少了,毛尖茶、蔬菜、精品水果等经济作物多了。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了嘛,种玉米赚不了几个钱,种蔬菜比种玉米有‘搞头’多了。现在我们是哪样能多赚钱我们就种哪样,只要种得好,黄土地也能‘生’。”在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种植香葱的村民岑群笑着告诉记者。
的确,同样一块土地,如何发挥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让群众获利更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
2017年以来,黔南州按照中央、省、州一号文件精神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与大生态、大扶贫、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以调结构、上规模、创品、占市场为主要任务,融合农业一二三产,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黔南州农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02亿元,增长6.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1%,非粮占比达90.9%,畜牧业占比达2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6元,同比增加10.2%。黔南州农业增加值、非粮占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全省方阵。
黔南州农委总经济师李琼芬介绍,这组数据折射出黔南州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绿色优质农产品得以“泉涌”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黔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州初步形成了以都匀毛尖茶、龙里豌豆尖、罗甸火龙果、长顺绿壳蛋鸡、荔波蜜柚、贵定食用菌、三都水晶葡萄、独山铁皮石斛、惠水金钱橘、福泉金谷福梨、平塘四月桃、瓮安肉兔等地理标志产品为代表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2017年12月,黔南州下发了《关于调整优化2018年全州玉米种植结构的紧急通知》,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降低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和区域。据悉,2018年,黔南州将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不低于400万亩以上,其中旱地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325万亩。
减少的玉米地种什么?黔南州将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工程,助推“一县一业”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茶叶、刺梨、蔬菜、果品、烤烟、中药材、畜牧等特色优势种养产业,着力打造大的毛尖茶、火龙果、刺梨、绿壳蛋鸡生产基地,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州和“珠三角”优质特色农产品保障供给基地。同时,做生态茶产业,以中低产茶园改造为主要措施建设标准化茶园80万亩;做特生态蔬菜产业,以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为抓手,建设蔬菜基地面积100万亩;做精精品水果产业,建设标准果园80万亩;做优生态畜牧业,打造南方山地生态畜牧业大州,出栏生猪410万头,出栏生态家禽2300万羽,存栏牛、羊各100万头(只)。
为了让优质农产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黔南州还将加快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加农产品品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春风温暖,期待收获的秋天。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9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