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古浪县五道沟采访。放眼望去,一边是毫无生机的沙漠戈壁,另一边却是连片的日光温室,犹如叶叶扁舟,整齐排列在沙海之上。走进村民李兴周管理的温室内,一股暖流扑面而来,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芳香,嫩绿的枝蔓让棚内生机勃勃。
李兴周告诉记者,2017年,他将自家日光温室流转给古浪成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又被合作社聘用,天天到地里去上班,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李兴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缠”在自家的土地上,工序一个也不能省,辛苦一年,收入不多。把日光温室流转给合作社后,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就近务工照顾家。“日光温室流转费每年一座棚3000元,我有两座棚,年收入就有6000元。我在棚里务工每月3000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年终分红,收入是大幅提升呀!”李兴周高兴地说。
李兴周说,土地流转之后,拿到的租金甚至比自己种植收入还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实现了双收入、两不误。
租地的成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常年,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建棚340多座,重点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和暖棚育苗。严常年对土地流转的总结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把土地变“活”,实现了效益大化。
土地流转起来,村民不仅有了土地收入,还解决了就业问题。
严常年介绍,日光温室内的农活都是农民擅长的。一些需要照顾家庭的、没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就可以就近在合作社做产业工人。劳动度不大,劳动环境也舒适,一个月还可以拿到固定工资。
古浪县发乾生态产业专业合作社和永隆产业合作社把110户农民的日光温室作为股份,把农民变为股东,带动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共同致富。发乾生态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发乾告诉记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架起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扶贫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切切实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此外,在“合作社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打工就业”的模式作用下,贫困户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而且合作社还可吸纳贫困户靠打工增收。
土地“入股”,变身“股民”,带来的积效应远不止此。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农民变股民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型的积性,他们尝试学习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接受新事物,努力让土地产生更大效益。土地流转,转活了农业、转富了农民,对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巨大作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02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