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快报 >> 黄平县旧州镇大碾房村“三变+N”扶贫模式

黄平县旧州镇大碾房村“三变+N”扶贫模式

来源:时间:2017/10/24 15:36:44浏览量:1打印收藏

  近年来,黄平县旧州镇大碾房村借助自身资源优势,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契机,按照“山上种药果、坝区种蔬菜、水上搞水产”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了“‘三变’+党建引+产业发展+能人带动”措施,探索了以党建引、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三变+N”的发展模式,激活了基层党建,盘活了农村资源,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难题,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一、改革背景

  大碾房村位于旧州古镇西南面4公里,距县城29公里,2013年由原来的大碾房村和青杠树两村合并而来,形成山区和坝区分布明显。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985户39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6户1211人,外出务工1200余人,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8亩,人均耕地面积0.55亩,人口密度435人/平方公里(县均232人/ KM2),森林覆盖率63.4%。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00元,村级集体经济现有20万元。2013年前,全村1650余名劳动力竟有1200多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寻求生存和发展,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在家的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传统粮食作物,几乎没有经济作物,更没有好的支柱产业,农民经济收入始终难以提升。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经济贫困处境,加之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群众观念守旧、产业匮乏的严峻现实所迫,全村有40多名大龄青年未能找到对象,村内邻里纠纷不断,偷牛盗马案件时有发生,大碾房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问题大村、上访大村。

  近年来,随着村支部换届和第九届村民委员选举序幕的拉开,在县直有关部门和旧州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一大批在外“摸爬滚打”、“见过世面”、“闯荡江湖”、“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村民陆续归来,陆续被广大村民选进村支两委导班子,外出打工多年返乡回来的田仁福、黎加祥、李登友、杨勇、冯庭友等一大批年轻人,先后成立新农源、鑫洋园、鑫盛等9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良好的坝区、洋码头水库资源和立体山地“生态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旧州旅游古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规模种植有机蔬菜、精品水果、稻田养鱼、水产养殖、油茶种植等产业,以油茶、精品水果、优质水稻为主的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1206亩,以稻田养鱼、水产养殖为主的养殖面积达456亩,掀开了大碾房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新篇章,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小康不足、温饱有余”的华丽转身,成为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典型示范,油茶种植、淡水养殖、大棚蔬菜、优质大米等一个个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力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不到3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7600元,2017年预计将突破万元大关;村集体经济从2012年典型的“空壳村”到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接近20万元,2017年底预计达40万元。大碾房村由贫穷到富裕的嬗变,主要得益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精准发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基层组织推动、单位部门联动、资金资本撬动(金融“贷”动)、能人返乡创业带动、村民群众促动的“五轮驱动”,围绕党建引、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探索了“三变+N”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三变”+党建引,壮大集体经济。在2013年村支部和村委会换届以来,摆脱了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后进村面貌,村支部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产业村、多元经营”为目标,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党员帮扶脱贫”、“家庭”工程,帮助群众改变观念,按需进行技术培训,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壮大发展生产规模。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脱贫攻坚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号召之后,得益于省水利厅的对口帮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在省水利厅下派“书记”的动员下,会同村支书石正永、村主任潘兴忠组织返乡创业能人120余人次上贵阳、下两湖,异地考察农业产业发展、参观学习特色种养,不断向外取经求艺,大开阔了“燕归”视野,增他们创业的信心和能力,为推动产业集约发展、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层组织的有力推动,把战斗堡垒作用树起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2013年村支部换届前1万余元到2016年底的16万元。

  (二)“三变”+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要让沉睡的资源动起来,激发村民走出“分得彻底、统得不够”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束缚,村民按照各自业缘的偏好,结合全村资源禀赋条件,联合组建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充分发挥闲置资源市场化和土地资源利用大化,让闲置的“死资产”变为“活资源”,让“低产出”土地资源变为“高产出”土地资源。成立了鑫盛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1400余亩的荒山,投入30万元从江西樟树引进5万株油茶树苗,建设大碾房村油茶种植基地,2017年已完成期700亩的油茶基地建设;2016年成立的大碾房顺鸿经济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精品水果作为主打产业,现已初步建成猕猴桃基地255亩,脆红李基地161亩,何乌基地100亩,中药材头花蓼基地100亩;新农源绿色蔬菜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相互轮作的方式,采取“蔬菜+水稻(优质米)、蔬菜+辣椒、蔬菜+糯玉米、蔬菜+大肉姜”等产业发展模式,年均建有28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利用优势,依托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止目前,在资源变资产方面,全村土地流转2630亩(其中田1930亩、土700亩)、林地流转1217亩、山塘水域流转10亩;在资金变股金方面,全村资金变股金1874.0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9.3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314.74万元,农户自主发展资金(特惠贷)26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00多万元,培育承接经营主体17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2个、“三变”建筑劳务公司(企业)2个);在农民变股东方面:采取将各级财政投入量化入股、社会资金入股、农民自筹入股、项目量化折股、农户自有资金入股等方式,全村共有316户1422人变成了股东,贫困人口变股东144户648人,其中52户234人采取“特惠贷”资金入股、92户414人采取项目量化入股。

  (三)“三变”+能人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在国家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指引下,一些沿海“三来一补”企业用工不断减少,加之中央加大对中西部22个贫困省区的投入力度,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致使一批外出务工青年陆续返乡,用在外学到的一技之长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如该村李登友、冯朝安等创业能人率先将打工积蓄用于发展产业,走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之路。他们上北下南,四处找专家、学技术,吃住在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诠释他们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烈愿望,唤起了周边群众的创业激情。“他们投入100多万元发展大闸蟹,跟着他们干,我感到踏实”,在该村淡水养殖基地考察时支部副书记杨胜锦道出实言。如今的大碾房村,“山上是绿色银行、山下是果蔬鱼粮”,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一张张满意的笑脸。

  目前,全村由黎加祥、田仁福、李登友等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返乡创业人员创办了鑫洋园、新农源、安丰、王老艾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建筑劳务公司1个,家庭农场5家,以发展稻田养鱼、水产养鱼为主,建成稻田养鱼基地400亩,水产养鱼基地157亩,稻田养蟹基地(大闸蟹)70亩,养牛基地1个100头,黑毛猪基地1个160头,养羊基地1个180只,林下养鸡2000羽,竹鼠养殖基地1个1000余只,油茶基地1个700亩、猕猴桃、脆红李精品水果基地520亩,全村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多产业聚集和产业要素融合,有效带动了大碾房村创业创新发展。

  三、经验与启示

  (一)通过推进“三变”改革,为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了新理念。近年来,大碾房村始终把“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促党建”,作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搭台,党建引,市场把脉,群众唱戏,把多年在外“摸爬滚打”的“燕归”、“城归”、大学生等“有识之士”充实到村支两委、村办企业、合作社中来,抱团发展,捆绑取暖,采取“党建+公司+村集体经济”、“党建+合作社+基地+产业+贫困户”、“党建+贫困户”等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建在公司企业(合作社)里、建在脱贫攻坚的大战场里,积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组织的有力推动、群众思变的自主联动、资金整合的利益驱动、专业实体的多元带动、城归能人返乡的创业触动,实现该村产业蓬勃发展有基础,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有门路,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村容寨貌有变化,村级基层组织有战斗力的“五动五有”新模式,使该村由2016年前的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后进村变成了现在的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模范村、基层社会治理先进村。

  (二)通过推进“三变”改革,为实施精准扶贫开拓了新路径。通过“三变”平台载体的搭建,依托丰富的水域和独特的山地、坝区气候资源优势,有效激活洋码头水库水利资源,整合各类资金1800余万元和项目22个,撬动各种社会资源,把贫困群众与2家村辖企业、13家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通过土地、项目、资金、劳动力等资源量化入股方式、发展稻田养鱼、水产养鱼、鱼苗繁殖、大闸蟹等水产养殖200余亩,养蜂500箱、精品水果(脆红李、猕猴桃、油茶)1200亩、头花蓼中药材520亩、种草养牛基地100余头、黑毛猪、竹鼠特种养殖1500余只(头)、土鸡鸭养殖3000余只(羽),通过产业基地的力带动,劳务就业以贫困群众为主,切实有效的增扶贫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预计到2018年底,该村产业基地总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万元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316户1211人全面脱贫。

  (三)通过推进“三变”改革,为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新模式。按照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股份制合作,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加快现代农业化发展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生态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如该村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顺鸿经济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和扶贫资金量化入股方式,整合资金近500万元,发展以脆红李、猕猴桃为主的精品水果示范园520亩,实行林下套种头花蓼中药材520亩。鑫盛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油茶种植基地700亩,发展蜂蜜养殖350箱,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依托旧州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乡村农家观光旅游,预计到2019年,产业总产值将达1000万元以上。

  (四)通过推进“三变”改革,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搭建了新平台。通过将集体资源、闲置资产以及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加了村级组织建设,提升了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探索了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捷径。2016年10月,通过有一技之长的建筑能人带动,组建村两委控股的建筑劳务公司,有效承接建筑劳务工程项目,使该村集体经济由2016年前的负债村变成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另外通过上级下拨的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入股镇政府发展建材市场等,该村集体经济预计年底达120余万元。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14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换一张 *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推荐

  1. 天芪生物帮扶的野生子洲黄芪到底怎么样?
  2. 想要有效增体质,必看的子洲黄芪健康攻略
  3. 对于用眼过度的年轻人,你的生活习惯中可能缺个“它”
  4. 健康饮食篇|子洲黄芪助你开启全新的养生之路
  5. 面对复杂的黄芪市场,如何辨别子洲黄芪?
  6. 早餐很重要,健康的早餐从子洲黄芪开始
  7. 子洲黄芪提醒您春季养生的几大禁忌,切勿盲目养生
  8. 子洲黄芪告诉你:有哪些养生方式是你看不下去的?
  9. 没有那么多套路,子洲黄芪就是好喝且健康的养生茶
  10. 子洲黄芪茶让您喝的安心、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