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镇远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思路、实施农村产业结构新调整、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新突破。
产业选择有特色。瞄准市场,结合实际,精准选择产业。以蔬菜、茶叶、花卉、食用菌及中药材为重点产业,全县种植蔬菜4.55万亩,调减玉米改种蔬菜0.99万亩;新建提升种植茶叶0.89万亩,调减玉米改种茶叶0.06万亩;种植食用菌141亩,调减玉米改种食用菌0.0071万亩;新增种植中药材2.26万亩,调减玉米改种中药材0.6万亩;新增种植水果1.66万亩,调减玉米改种水果0.73万亩;新增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花卉、牧草、杂粮、花椒等经济作物)4.39万亩,调减玉米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花卉、牧草、杂粮、花椒等经济作物)1.72万亩。
培训农民有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资源禀赋,以农户为主体,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县结合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力开展“一减四增”宣传动员,推动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共组织农民开展培训1723场次。通过“万名农技专家”下基层、农业战区技术干部分片培训的形式参加培训农业专家102人;全县共培训农民20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5.3万人次。
技术服务有效率。围绕“三农行动”工作开展,将县内三农专家按照乡镇为战区单位,分配到各战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走访及技术服务加干群联系,有效促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工作顺利开展,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县组织158名农技专家参加技术服务,共开展技术服务指导2654人次。
资金筹措有力度。全县产业扶贫子基金已经通过银行评审项目12个3.488亿元,协议投放项目4个3.24亿元,实际投放项目2个2400万元。同时,发动群众使用特惠贷资金5000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
组织方式有创新。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全县通过招商引资和扶发展引进培育企业22个,其中扶贫龙头企业13个;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70个,平均每个村3个以上,全县联结贫困户的合作社246个;“企业+农户”有模式有28个,带动贫困户948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有110个,带动贫困户14848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有12个,带动贫困户5599户。
产销对接有渠道。在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认真落实农军对接、农校对接、农医对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以及与机关食堂对接等措施。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加大与对口帮扶城市的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多渠道保障特色农产品销售畅通。订单贵州民大、县内中小学营养午餐供应、贵州西江传说餐饮集团等企业发展蔬菜种植,由继兰花卉、花酒公司订单收购花卉。在全县的产销渠道中,订单农业占当地农产品的比重达77.27%。其中,学校订单214吨,超市订单500吨,东西部扶贫协作订单预计260吨,订单农业实现销售额有8000万元。
利益联结有标准。通过将贫困农户“特惠贷”指标、国家财政扶贫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加入企业,签订股份合作合同进行入股分红。目前实行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14648户,采取土地折算入股分红、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分红、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扶贫项目带动经营收入、务工收入等方式,其中土地折算入股分红资金361.9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分红资金9769万元、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资金4034万元、扶贫项目带动经营收入8000万元、务工收入4481人。
基层党建有活力。一是逐级化培训和调度,推动“十户一体”在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推广;通过整合挂片导、驻村干部、“金种子”力量,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实现每个村有1名挂片导坐阵、每个组有1名包村干部指导、每一个产业发展主体都有“金种子”带富。截至目前,全县创建产业发展主体2276个、社会治安主体4068个、环境卫生主体4068个。二是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推广“三变”改革、塘约经验,“党社联建”模式。三是深化与贵州民族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引进高校专家智库力量,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顾问,指导镇远开展长效脱贫机制建设。同时,在青溪镇铺田村和报京乡报京村深化推进试点工作,指导群众围绕“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实力乡村、活力乡村、魅力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全县“村社合一”的数量有57个,基层党组织的数量有169个,在农业的企业当中建1个基层党组织,在合作社中建立69个党组织。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452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