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在于茶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条清澈的湄江河绕城而过,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土壤肥沃,自古便是出产好茶的地方。
“文化是产业发展之根,树根深了才会枝繁叶茂。”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介绍,湄潭不仅是贵州茶业县、茶业第二县,同时也是全省、茶文化重镇。境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茶文化旧址和古茶树,尤其是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留存了现代茶业起步以来的大量茶叶科研与生产旧址、厂房机具、科研器具、珍贵文献资料等,是的茶文化遗产。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期间还成立了茶叶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茶叶专业人才,推广先进的种茶和制茶技术,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的优良茶品种,为湄潭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10多年前,湄潭就确立了“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理念,整合人才、资金、资源,力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今年2月,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畅谈湄潭乡村振兴时说,湄潭要发挥好茶叶的生态优势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和文化功能,继续做大品、做企业、做多收入、做足文化。走茶旅一体化之路,把茶园变为公园,把茶区建成景区,把茶山培育成为老百姓长久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湄潭茶产业的发展秘诀是什么?
“湄潭茶产业一路跑,不外乎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湄潭县副县长聂珍玉一语道破。多年来,湄潭县无论是哪一届导,都将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务”,给茶农和茶企发展茶产业信心,切实让茶农和茶企一心一意谋产业谋发展。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茶产业,积发展茶产品加工,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茶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立足资源优势,湄潭县始终抓住茶叶产业不放松,全产业链持续推动,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城乡统筹、后发赶超的小康之路。
目前,湄潭县茶园面积从2006年的9.77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60万亩,投产茶园56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6.16万吨、产值42.7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102.7亿元。
茶产业的大发展,孕育了茶叶加工企业达873家,其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6个,发展专业大户3600余户。茶产业的大发展,让两大品招更亮。“湄潭翠芽”48次获金奖,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和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连续获总分名,并荣获“贵州三大名茶”称号,品价值达102.17亿元;2010年,“遵义红”被评为“十大红茶”。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名茶金奖。
延长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行走在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兰馨庄园茶叶基地,樱花、桂花、银杏等观赏类树木林立,体验栈道、观光亭台、户外拓展营地、丹青湖休闲区等功能分区规划其间,恍若一座色彩斑斓的公园。
兰馨庄园集“种茶、制茶、卖茶、卖风景”于一体,将一二三产融合到一个庄园里,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兰馨庄园自运营以来,流转茶园2000余亩,农民亩均增收1300元;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入住游客1200间次;实现众筹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发展“创客”茶园主400余人,创客茶园主实现微商销售近500万元;茶叶及茶旅综合销售收入近15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
“过去我们的茶叶是论斤卖,但现在我们论亩卖,过去我们是卖产品,现在我们卖的是风景、是服务。”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循介绍,公司以800元每亩的价格,将茶农的茶园流转入手,再返聘农户管理茶园,公司对茶园进行统一打造、统一施用有机肥、统防统治病虫害、统一收购茶叶,从茶园到茶杯进行质量管控,农民不仅多了一笔土地流转费,还省下了茶园投入,相当于一亩茶园增收1300元以上。消费者只需认筹,就可以拥有一片茶园,成为茶园主,每年可获得一定数量的订制茶叶。庄园就是客栈,茶园主可以随时来此度假,参与茶体验活动,畅游茶海。
从以前种茶卖茶,到现在卖风景、卖服务的转变,湄潭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谱写了乡村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湄潭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湄潭还以湄潭经济开发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茶城、贵州茶生态博物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现代茶工业博物馆、茶海景区、翠芽27°景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茶产业加速向互联网经济、旅游经济、生态经济等融合发展,形成了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五张亮丽的名片。
乡村振兴中看一片茶叶的担当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新成立初期,这民谣道出了湄潭县核桃坝村的贫困。
凭借一片茶叶,核桃坝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1981年,湄潭县核桃坝村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3.5亩茶叶,十多年间,在他的带动下,核桃坝村做到了“户户有茶叶,集体搞工厂”。到1996年,核桃坝茶叶面积过万亩,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成为湄潭乃至贵州早富裕起来的村子,被誉为“西部生态茶叶村”。
如今,在核桃坝村当农民已然成为当地人的自豪。全村茶园面积11400亩,人均拥有茶园3.27亩,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0元。
核桃坝村是湄潭县批发展起来的茶叶专业村,是湄潭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继核桃坝之后,湄潭涌现了一大批茶叶专业村。
“我在七彩部落经营一家农家乐,每年有纯收入8万元,加上合作社的分红和在合作社工作的工资,去年我一共收入将近15万元!”谈起收入的变化,湄潭县金花村村民陈兴福满脸欢笑,作为湄潭茶产业发展的受益者,金花村很多人和陈兴福一样,用茶园、住房入股,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在农忙时是采茶工、加工者,在农闲时,就是个体老板,负责经营好自己的农家乐、旅社或者是小超市。
金花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茶,目前该村茶园已达6880亩,人均2.64亩。七彩部落则是结合茶产业发展,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发展和运营,农民将自己的资源、资产、资金全部打包到一起入股合作社,再通过合作社,一起入股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农户以黔北民居、生态茶园、有机稻田等生产生活资源入生态资源股,借助该地的自然生态优势,抱团开发旅游产业。在魏在平眼里,湄潭的乡村振兴,就是要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是它的标志。湄潭的乡村振兴,就是要依托这片小小的茶叶,让茶产业惠及全县农民,让村民有产业、有事干、有钱挣这样才能留得住人。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89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