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快报 >> 毕节努力为试验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

毕节努力为试验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

来源:时间:2017/10/16 15:16:59浏览量:1打印收藏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毕节开始了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开展的试验、改革与探索。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新使命,毕节试验区迈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铿锵脚步。

  毕节试验区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为目标,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以产业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为平台和路径,发展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特色产业;推进农旅结合、生态高效的农业园区建设,打造重点景区,着力化农业园区示范引作用,以规模化经营促进区域化发展,把旅游业做大做;探索发展山地经济新路子,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

  一、工作现状及成效

  我委立足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明确目标任务,摸清脱贫路径,完善政策措施,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把农业产业布局调优、规模调大、产业调、品调响、效益调高,推进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优势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经果林、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不断加大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宽广。多年来,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万吨左右,较2012年的229.35万吨,稳中有增。粮经比从2012年的55:45调整到43:57。相对于2012年的农业增加值160.0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6元,2016年,我市农业增加值增长到344.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668元,分别增长2.2倍及1.6倍。

  (二)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农业产业大扶贫。紧紧围绕扶贫工作目标,各地立足当地特色,结合产业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马铃薯、蔬菜产业、精品果业、高山生态茶产业、中药材、食用菌和生态畜牧业。截止目前,全市已种植马铃薯523.11万亩,涉及793个贫困村,6.7万户贫困户;蔬菜245.85万亩,涉及5.5万户贫困户,15.4万贫困人口;茶叶种植82.02万亩,涉及53个贫困乡镇,298户贫困户。如: 毕节七星古茶开发有限公于2015年7月成立,总投资500万元,现种植茶叶500余亩,加工车间一个。2016年清明节开始式生产,公司成立以来,坚持以“茶叶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2016年生产销售成品茶5吨,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带动当地贫困户41户161人脱贫致富,人均增收3210元;2017年该公司预计再投资300万元,修建800平方米厂房,600平方米办公用房,辐射带动周边茶产业发展,公司预计年产成品茶100吨以上,力争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小康。水果92.26万亩,涉及3.7万户贫困户,10.7万贫困人口。如: 纳雍县厍东关乡大力发展玛瑙红樱桃产业,积打造玛瑙红樱桃基地旅游先导区,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让农业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走出了农旅一体化生态农业发展的特色路子。共种植玛瑙红樱桃2万亩,围绕总溪河景区建设,将玛瑙红樱桃产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依托玛瑙红樱桃产业,按照“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经营理念,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积打造观花、品果、偿蜜、农家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受益群众1.6万人,其中受益贫困户3900人,可实现人均增收5023元。

  (三) 壮大经营主体, “三变”改革持续推进。

  通过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增长。全市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902个,比2012年底的2576个增长了近5倍,其中: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105个,带动贫困户8.9万户;共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共341家,带动农户1743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0家,比2012年底的174家增加近2倍。目前,已在93个乡镇105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其中贫困乡镇38个,贫困村56个,共涉及贫困人口3.57万人,空壳村34个,带动贫困人口1.24万人变股东,带动贫困人口“三变”改革收入2187万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139元。如: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充分发挥党建引的作用,依托猫场镇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能人、社团、资源、资金等组织和整合起来,带农民群众通过“三变”改革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积探索出一条践行“塘约道路”的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

  (四) 推进园区建设,引脱贫效果明显。

  着力化农业园区示范引作用,已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分区完善、一二三产融合、效益显著的农业园区,初步实现了以省级农业园区为骨干支撑,市、县、乡级农业园区星罗棋布,大、中、小型农业园区特色各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率先在农业园区推动“村社一体、抱团发展”、“五联”促“三变”(即:以“组织联合、产业联动、资金联手、市场联通、利益联结”促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ppp模式等农村改革,形成了“园区+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园区与贫困户紧密连接。今年,全市新增农业园区198个,园区总数达到326个,实现乡乡镇镇建园区的目标。其中:农旅结合园区229个,农旅融合发展达到69%以上。园区累计入驻企业达981家,发展专业合作社1467个,“三品一标”认证数253个,建成标准化产业基地152.3万亩,实现产值197.02亿元,销售收入159.39亿元,覆盖贫困村498个,覆盖贫困人口5.71万户,共19.89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比例达21.52%,引脱贫效果明显。

  园区机制创新能力不断增,三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对53个省级农业园区、22个休闲类农业园区的数据分析,90%的园区建立了电商平台,月均销售额在1400万元以上,“互联网+”农业、农旅一体化发展迅速、效益显著,形成了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供给配套能力渐的良好局势,农业园区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如: 黔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依托田园风光和城乡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建设农旅一体,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蔬菜、草莓、水西红宝石软籽石榴、花卉苗木、金银草、油用牡丹、蛋鸡、肉牛等特色生态种养殖,按照“公司+园区+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群众土地入股、集体统一流转,园区统一管理,年底固定分红”的方法,带动群众就业和发展产业,园区安排就业300人,带动结构调整1500亩,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社区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年集体分红收入12万元。在农民收入得到了切实提高的同时,社区村级集体经济从收入2010的空壳村发展积累到现在的105万元。在2016年的进一步精准识别扶贫户工作中,乌骡坝社区没有新增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

  (五)探索扶贫机制,建立利益联结模式。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使用贷款资金,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生产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转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式。鼓励贫困农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方式建立利益联接。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探索股份合作制、二次返利、利益共同体等更趋紧密的合作机制,构建更为稳固的产业链条。实现“小群体”对接“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如: 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采取“1154”产业扶持“新桥模式”(即:1户贫困户种植1个大棚5000个菌棒的香菇,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目标),通过“政府+公司+基地+干部+农户”的发展路子,引进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户与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公司采取保底收购、菌棒成本在收购时扣除的方式,将公司利益与贫困户利益捆绑在一起,充分保证了贫困户的利益,解除了贫困户食用菌销售的后顾之忧,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的目标,实现脱贫致富。

  (六)整合扶贫资源,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农业农村综合改革“1+7”文件,印发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奖补办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考评办法》、《深化“五联”促“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等配套方案,建立市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五通四有”“四有五覆盖”台账所需求资金量,整合各类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提高整合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精准有效使用资金。结合“五个一批”工程,推广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到人、“特惠贷”等金融投入、能人引、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覆盖等可持续发展机制和路子。坚持“干部给力,贫困户发力,社会聚力”,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返乡农民等各类组织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村企共建等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牢牢抓住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机遇,加大扶贫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争取项目、物资和政策,推动脱贫步伐。如: 松林坡乡香葱种植基地,县级财政每1000亩投入300万元,用于香葱基地喷灌、机耕道、沟渠、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年均分红3万元给基地建设所涉及的3个项目村,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同时,项目村100户贫困户以“5万元特惠贷”入股公司,公司年均分红5000元给100户贫困户,连续分红5年。目前,全县已发展集体经济产业462个,村集体积累达到2639万元,8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达到3万元以上。20l7年,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每个村(居)预算5万元共计2300多万元作为村集体发展启动资金,计划今年年底全部消除“空壳村”。

  二、主要经验

  (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抓主导产业培育,扩大增收渠道。

  毕节地处乌蒙山脉腹地,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征,具有“天然空调”气候优势,加之 “三废”污染少,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潜力。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加规划引导,结合产业区域布局,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为支撑,点对点给予资金、人才、产业支持,力争培育出引式发展的优势产业,建立一批标准示范基地,按照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要求,实现产业全覆盖。

  (二)以“三变”改革为纽带,抓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利益联结。

  借鉴“塘约经验”,结合我市农村“三变”改革、“五联”促“三变”改革,坚持“政府主导、龙头主带、基层主抓、农户主体”原则,选好经营主体、选好带头人、选好主导产业三个关键要素,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采取“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经营模式,着力抓好“三权”促“三变”改革试点打造工作,利用产业和股份把村集体、合作社、贫困群众联结起来,走村集体经营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的目标。一是进一步培育壮大贫困乡镇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补机制,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二是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在贫困乡镇、贫困村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实现脱贫对象“三变”改革全覆盖。三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推进“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实现“小群体”对接“大市场”。

  (三)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抓产业提升,促进“三产”融合。

  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贫困县、贫困乡镇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农业示范园。率先在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着力引进涵盖蔬菜、精品果业、田园画廊、农旅体验、休闲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提高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水平,积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形成农工贸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带动能力,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四)以质量建设为抓手,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农业品。

  聚焦本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区域,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解决优质农产品数量不多、产品不优等问题。积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累计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1个,产量106.8万吨;累计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69个,生产规模423.33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30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地理标志产品20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对70个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追溯网络,市级监督抽查合格率100%,县级速测5485个,合格率99.98%,确保了绿色农产品源头关。建立茶叶标准化基地68万亩,茶叶产量达0.5479万吨,产值17亿元,销售量0.54万吨;建立辣椒标准化基地8.5万亩,辣椒产量达0.6万吨,产值1680万元,销售量0.22万吨;建立食用菌标准化基地0.413万亩,食用菌产量达6.6万吨,产值5.1亿元,销售量2.3万吨;建立马铃薯标准化基地188.5万亩,产量达466.87万吨,产值70亿元,销售量234.62万吨。全市从事蔬菜生产规模经营企业(合作社)563家,其中,食用菌达87家;全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108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21家;经果林龙头企业7个,合作社总数达到506个,带动农户数6.27万户。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完善农业品战略,大力开展树品、创名活动,在“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共品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市级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抓好“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共品建设及宣传营销,重点对广州、深圳等定点帮扶城市开展优质农产品推介,组织开展农超、农校、农企对接活动,推行集中供应和直销配送,带动产业扶贫增收。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57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换一张 *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推荐

  1. 天芪生物帮扶的野生子洲黄芪到底怎么样?
  2. 想要有效增体质,必看的子洲黄芪健康攻略
  3. 对于用眼过度的年轻人,你的生活习惯中可能缺个“它”
  4. 健康饮食篇|子洲黄芪助你开启全新的养生之路
  5. 面对复杂的黄芪市场,如何辨别子洲黄芪?
  6. 早餐很重要,健康的早餐从子洲黄芪开始
  7. 子洲黄芪提醒您春季养生的几大禁忌,切勿盲目养生
  8. 子洲黄芪告诉你:有哪些养生方式是你看不下去的?
  9. 没有那么多套路,子洲黄芪就是好喝且健康的养生茶
  10. 子洲黄芪茶让您喝的安心、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