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蚕交易所!

贵州蚕桑业遇发展良机

时间:2018/1/9 15:42:44打印收藏

  11月15日,当记者采访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罗朝斌的时候,这个在蚕桑业工作已三十余年的蚕桑专家激动地告诉记者:眼下,贵州蚕桑业恰逢天时地利的发展良机——一方面,我国蚕桑业实施“东桑西移”布局调整战略,而贵州省正是我国蚕桑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理想“承接地”;另一方面,现在是贵州省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时期,亟待培育那些既能够帮助大山里的农户尽快脱贫又能在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而栽桑养蚕正好符合这些要求。蚕桑业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家有三亩桑,一年可脱贫”(指盛产期桑园)这句话真不是吹的,只要充分重视、大力普及、认真执行好科学养蚕的技术,农民养蚕一年即可以实现脱贫。关于贵州发展蚕桑业的诸多问题,罗朝斌对记者作了如下的回答:

  记者: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过去集中在东部地区,贵州缘何被视为“东桑西移”的理想“承接地”?

  罗朝斌:蚕是对生活环境非常敏感的动物,如果吃到受过污染的桑叶,轻则发育不良、茧丝质下降,重则发病死亡,粒茧无收,给蚕农造成严重损失。过去,我国蚕茧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近年来,这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蚕茧、蚕丝的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有的地区养蚕甚至还要投资建设针对受污染桑叶的清洁消毒厂,增加了养蚕成本。此外,种桑、养蚕均是需要有劳力去完成的“人工活”,发达地区劳动力紧缺、劳动力成本上涨,也给当地蚕桑种养殖带来了新的难题。然而,据农业部、商业部的有关信息,我国蚕茧市场远未饱和,丝绸、蚕丝被、蚕桑食品等轻工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上涨、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显然,蚕桑产业的原料前端与产品市场终端之间产生了供给矛盾。

  鉴于此,国家从“十一五”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调整蚕桑产业布局。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劳动力成本比东部低,被我国蚕桑产业体系科学家鉴定为“国家东桑西移后期工程的承接地”。这几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毕节市威宁县、黔南州荔波县等境内开始上规模种桑养蚕,展示了贵州是东桑西移“承接地”的优势。优越的生长环境使得贵州蚕丝产量高、质量好,生丝市价居高销路不愁,符合丝产品市场所需;此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选址西部加工蚕桑食品也是理想举措,这些充分说明贵州省十分适合发展蚕桑产业。“东桑西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贵州省很有必要抓住蚕桑产业带转移的机遇做大蚕桑产业的规模。

  记者:贵州省贫困地区都位于山区,平地稀少,耕地面积有限,贫困农户文化程度不高,据了解,养蚕离不开专业技术,贵州省有些贫困地区曾经大规模养蚕但是没有成功,“家有三亩桑,一年可脱贫”,这个说法符合贵州实情吗?

  罗朝斌:蚕桑是贵州发展山地农业的理想选择。有些农产品需要有好田好土才能种植成功,还需要解决山区远距离运输带来的成本问题和农产品保鲜问题,相比起来,山区坡地种桑养蚕风险小,因为蚕茧轻便好运输,且不存在保鲜问题,而且一次性投入少、长期受益。种植桑树当年每亩成本投入约在2000元,之后每年每亩管护成本800元,桑叶盛产期可达30年之久。一年内可多次养蚕产茧,按蚕茧每公斤42元的均价,三亩桑树(指盛产期桑园)一年养蚕产茧500公斤,可收获两万多元,按照户均三亩地来算已经达到国家脱贫标准。而且,由于推行小蚕共育,农民每次只需饲养大蚕15天左右,不仅售茧收入回报快,还有大量空闲时间可以劳作,获取其他收入。

  贫困山区能否因蚕脱贫,关键点在于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过去,贵州省有些县份曾经大规模栽桑养蚕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当地完全忽视了向蚕农普及科学养蚕技术的重要性,蚕农沿用小规模养蚕的老办法,饲养过程粗放不防病,造成蚕大量生病死亡,挫伤了积性。

  其实,科学养蚕并不是难学的“高科技”,它不要求蚕农必须具备很高的文化程度,也不要求蚕农必须是精壮劳力,只要重视学习先进的养蚕技术,愿意转变落后的养蚕观念,即便是老人妇孺,也可成为养蚕能手。近几年,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技术人员轮流到清镇、威宁等地的养蚕基地蹲点培训蚕农,他们全程与蚕农同吃同住,现场手把手教学。这些地区的蚕农现在已经掌握了养蚕技术,蚕茧产量高卖价好,尝到了科学养蚕致富的甜头。

  记者: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是贵州省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针对贵州省蚕桑产业的技术瓶颈,开展了哪些技术服务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罗朝斌:蚕是蚕桑产业链上重要的“生产制造者”,优良的蚕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近年来,蚕业研究所育成并通过审定的家蚕品种有贵蚕1—10号系列品种、渝黔绿茧与渝黔黄茧(自然有色茧品种)、华康2号(抗病品种)、金色211等13个蚕品种。这些优良的蚕品种是贵州省蚕桑业提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也是蚕业研究所为贵州省蚕桑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发展蚕桑离不开技术服务,针对贵州省蚕桑业的技术难点,近年来,蚕业所主要开展蚕桑新品种推广示范、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自动上簇与自动采茧技术、农村养蚕技术集成与应用等研究工作,这些技术帮助贵州蚕桑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提高了蚕农养蚕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蚕茧的质量,垫定了贵州蚕桑业的技术基础。

  期间,我们取得了很多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如“蚕桑品种资源利用价值综合评价及开发利用”“桑蚕天然绿茧、黄茧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个优良特色家蚕品种转化应用”项目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等。

  记者:蚕桑食品有哪些特点?目前开发的蚕桑食品有哪些?

  罗朝斌:桑树、家蚕全身都是宝,蚕桑食品开发现在只是冰山一角,开发潜力无限,产品附加值很高。桑叶内含有生物碱、丰富的γ—氨基丁酸,用桑叶加工的桑叶茶、桑叶菜以及用桑椹加工的果酱、饮品等于人体保健有益。蚕沙、蚕蛹、蚕蛾等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高蛋白食品,还可提炼叶绿素、蛹油、蛹蛋白等高端产品。蚕桑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巨大,若能在脱贫攻坚期间,以点带面扶持农户掀起种桑养蚕的热潮,必将为贵州脱贫工作发挥积作用。

相关资讯

    信息正在更新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395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信息正在更新中...